查看原文
其他

感悟 | 中国人春节习俗进化史

棉大葵 赵民微分享 2021-07-01

文章来源:地球知识局

ID:diqiuzhishiju

作者:棉大葵



春节,是全球华人庆祝最多的节日。


每逢节日降临,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华人,总会通过一些春节习俗活动来传递过年的红火意味与热闹氛围。


这些过年习俗,历久弥新,至今仍被广泛使用。


这是“时令的重启”与“礼仪的回归”,包含着的是对祖先的敬重和团圆的温暖。而随着时代的进步,新的年俗也在“滚滚洪流”中被不断推陈出新,形成中国人离不开的新传统。



01

饺子与宴席



农历正月第一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。


对于处在温带季风区的农耕民族来说,生产最重要却也极不可控的因素是天气。而为了在“不可控中”找到一些“可控性”,中国人启动了对生产历法”的研究,并最终形成了“节气”这一套与天文、日照、季风密切相关的历法体系。


每年的第一个节气是立春,意味着春天的开始,也意味着新一年日历的“重启”,具有辞旧迎新、祈求好运的关键意义。


最迟至汉代,中国人就养成了把这一年之首定为春节的习惯,迎送旧岁,迎来新年。直到民国改用公元历,才把春节挪到了正月初一,而把原来正月初一“元旦”的名称换到了每年公历一月一日。


过年期间,基本上所有城市的主街道都会挂上红红火火的灯笼,家家户户的大门上也得来几个


日子变了,但春节的习俗却没有变。


年兽的故事家喻户晓,相传这种古老的猛兽常在岁末出来害人,却唯独害怕火光、巨响和红色。人们为了驱赶这种野兽,便会放鞭炮、贴红联、挂红灯。


年兽的故事只是传说,但驱赶“它”的动作却成了最经典意义上的年俗,这或许是辞旧迎新之际远古巫术信仰的遗存。


此外,中国人还希望能在过年这一天合家团圆,吃个年夜饭一起待到天明,象征着一家人团结一心,面对新的一年,是为守岁。


不过由于物产不同,各地中国人对年夜饭的定义也有所不同。北方人必吃饺子,还得是全家人一起擀皮包馅,现烫现吃;南方人则钟爱米类制作的年糕、八宝饭,意味着幸福甜蜜、节庆有余。


此外,过年还有让孩子们相当激动的活动,大年初一拜年时候会得到的——压岁钱。


相传年三十晚上,一种叫做“祟”的小妖会伤害小孩,一对老来得子的夫妻害怕“祟”来害孩子,就拿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用以保佑。夜里“祟”来后,刚要伸手去摸孩子的头,红包就迸发道道闪光,把“祟”吓逃跑了。夫妻俩之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围的邻居,一传十,十传百,大家便把包红包的习俗延续下来,希望孩子平安喜乐。


然而,即使春节成为了“普天同庆”的节日,在过去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,中国人一直把过年看作是家庭、村社小单元聚会的契机。庆祝活动家家户户自己进行,却并没有什么“横向联系”,直到一台晚会横空出世。



02

春晚,来了




1983年的首届春晚“引爆”了中国人的除夕夜。直到时隔多年后,在央视网站评选的“观众最喜欢的春节晚会”中,这台朴素非常的晚会,也依旧占据榜单前列。


那时的赵忠祥老师意气风发


那个时代的人们“口号”喊累了,热情消退了,样板戏看厌了,文娱精神需求需要新的内容填补。而这种火热的新需求,也恰恰是一个重新凝聚全国人民感情的好机会,春晚就将成为这根“纽带”。


于是1983年除夕之夜,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首次面向全国直播,让人耳目一新的节目形式——歌舞,小品,相声,杂技等等,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。


歌舞也是有很多种形式


人们和家人围在电视机前,在电视直播中欣赏到了李谷一的《乡恋》,认识了马季、姜昆等知名相声演员,以及赵忠祥、刘晓庆等“梦中情人”。聚精会神欣赏的同时交换一下意见,全家人突然有了共同的谈资。母亲不会因为不懂女儿工作插不上话,儿子也难得看见寡言的父亲侃侃而谈。


其实,从如今的节目发展水平和欣赏角度来看,1983年春晚有太多值得吐槽的地方,但这并不妨碍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,毕竟这是一个年俗的开端。


此后的春晚,一年比一年规模大,节目一年比一年丰富,请的明星群体也日渐广泛,从青少年偶像到奶奶级的老戏骨,同台荟萃。


在这些年的沉淀中,很多春晚节目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,如语言类的《吃面条》《宇宙牌香烟》《昨天今天明天》,舞蹈类的《千手观音》《赞赞新时代》,刘谦的春晚魔术……都在欢声笑语中弘扬着正能量。


千手观音的演员都是聋哑人

让国内外的观众既惊喜又感动


就这样,春晚占据了春节民俗庆祝的“核心位置”,成为收视率最高的节目,也带火了流行语在内的很多文化符号。


至于原因,一是春晚实现了将全国人民“横向连接”,形成了“天涯共此时”的共同时空观;二是,它为过年期间的亲友交流制造了共同的语境话题;最后则是它将主流价值观融入节目,为全国人民提供了共同的“精神营养”,增强了民族认同感。


出生于中国台湾的美籍华裔费翔

在1987年春晚上成为了一代少女的梦


然而,随着春晚步入“中年”,以及人民文娱需求与审美品位的提升,它能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越来越少,反而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:“春晚歌舞真是越来越不好了,花里胡哨的”“语言类节目笑点在哪里?”之类的评论在社交平台越来越多地出现。


其实,作为一个有些“时日”的年俗,春晚作为一种电视时代的节目形式,难免显得有些“气血不足” ,需要新的“血液”注入。



03

移动互联网带来了

哪些新年俗?




如今是互联网的时代,当用户离不开的互联网和春晚这个国民年俗碰撞到一起,会发生什么?


2020年春节,快手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0年《春节联欢晚会》独家互动合作,主体依然是发红包。


犹记得2018年除夕夜,淘宝按照“双11”峰值流量的5倍来准备,但最后涌入的流量是“双11”峰值的15倍,远远超乎项目组预想。“我们不得不紧急启用备用方案,以确保系统正常运转。”淘宝春晚项目组相关负责人告诉商报记者,有了上次的经验,他们今年的准备更加充分。


而2019年的春晚,百度更是打了一场硬仗。根据设计,在2019年除夕当天上午11点,百度会向用户推送一个小红包活动作为预热,让真实的用户来参与,从而对系统进行一波实打实的终极测试。11:00,预热活动开始,后台数据直线上升。百度APP瞬间访问峰值达到88万次每秒。这个数值已经是百度APP历史最大峰值的几十倍。但百度的工作人员知道,这仅仅是毛毛雨,他们为春晚准备了10万台服务器,设计了5000万次/秒的能力。


如今“发红包”“清空购物车”“百亿补贴”等互联网公司的2020春晚“新玩法”已成为我们乐于接受的春节“新民俗”。那么,2021年的春晚,又将是谁与春晚配合?拼多多有可能,美团有可能,或者中国移动的咪咕,其实都有可能。


当传统节日遇上互联网,碰撞出的不仅是清空购物车的新年俗和红包纷飞的中国人狂欢之夜,也是传统文化的新灵感,和社会慈善的践行。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。




-END-






推荐阅读

经济大势,行业动态

世事经觉,见微知著

独立观点,分享共享


分享每一份收获


本文系“赵民微分享”公众号转载文章,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,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,不对文章观点负责,仅作分享之用,版权属于原作者。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。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